新華社原副社長、高級編輯嚴文斌,中新網總編輯吳慶才,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大學副校長張樹輝,外交學院副院長、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孫吉勝,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程維,北京市委宣傳部對外推廣處副處長穆定平分別向與會來賓致辭。開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洪波主持。
研討會圍繞北京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北京國際形象與短視頻傳播、城市形象構建與對外文化傳播及智能新媒體與北京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四個議題,邀請來自國際傳播旗艦媒體、高校學術機構、智庫組織的30多位專家展開深入研討。
嚴文斌在致辭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跨文化交流是中國盡快融入世界,并逐步改變信息傳播被支配地位的戰略領域,也是中國從主體出發不斷地掌握定義國際話語權、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步驟。隨著算法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傳感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元宇宙技術在媒體傳播中的廣泛應用,中國國際傳播借力實現轉型升級迎來了重要機遇,數字技術賦能構建國際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為形成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提供彎道超車的機遇?;诖?,嚴文斌提出三點思考:一是正確把握以流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為主要內容的烏卡時代國際傳播的新趨勢;二是通過人人皆媒和永久在線的傳播語境,倒逼國際傳播數字化變革,實現國際傳播產品、渠道、手段和形式的多樣化、多元化;三是冷靜觀察俄烏沖突國際輿論斗爭的新特點,掌握國際傳播迭代演變的新趨勢。
吳慶才在致辭中強調,北京一直扮演著引導世界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第一窗口”,是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最前沿陣地。結合中新社和中新網的一些探索實踐,做好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北京對外文化傳播應該處理好幾對關系:第一,要處理好“求同”與“立異”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應該是善于在對方的語境下詮釋自己、展示個性、表達不同、促進認同,講述中華優秀文化中可供當今世界文明互鑒的中國價值;第二,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面對短而又短的傳播產品制作趨勢,傳播者要對文化內容有較強抽象提煉能力,讓傳統文化韻味猶存,同時,又要對傳播形式有敢為人先的雙創表達,讓傳統文化活靈活現;第三,要處理好“傳統文化符號”與“新文化符號”的關系,通過新時代中華文化符號的塑造和傳遞,更具體、更形象、更有人情味和現代感,也更能收獲“共情”“共振”的傳播效果。
張樹輝在致辭中表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城市的文化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使命,北京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承載著弘揚華夏文明的重要作用,承擔著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特色,也是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平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設與國家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息息相關,北京的對外文化傳播與中國形象建構和傳播緊密相連。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帶動北京對外文化傳播過程當中,也對包括北京高校在內的大學、科研機構,在提升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加強文化傳播研究這些重要的領域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孫吉勝提出,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帶動了北京國際地位的提升,這為北京進一步投射和建構全球影響力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也對北京的國際傳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智庫也需加強服務國家和首都戰略發展的資政輔助功能。外交學院作為中國國際關系和外交學研究的重鎮、全國首批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在北京國際交往與國際傳播領域具備扎實的研究基礎。自2005年北京市依托外交學院成立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基地,至2019年,外交學院進一步整合優質研究資源和力量,成立了一流學科文化與公共外交交叉創新團隊,致力于促進外交學、國際關系、國際政治、語言學與國際傳播的跨學科研究,形成國際傳播與高政治領域議題的融合與交叉創新。相信今天的會議也將為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北京國際方向,提供更具創新性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程維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近年來一直重視學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打破專業壁壘,聚焦國家戰略與國際競爭需求,實現差異化、特色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學校得天獨厚的學科背景和科研資源,積極整合全校各外語院系三十余個語種以及文化與傳播學院、高級翻譯學院等院系的學術力量,努力打造為北京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服務的智庫型研究機構。隨著數字媒體新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研究的理論創新和范式轉型遇到了新機遇、新挑戰,亟待探求全新的對外傳播之路。推動新聞傳播行業的創新發展,不僅是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格局的內在邏輯,也是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實現學科融合、文理融合的必由之路。
穆定平在致辭中表示,一直以來,北京國際傳播和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始終堅持全球視野、國家站位、首都定位、首善標準,著眼于北京發展新階段、新方位、新要求。隨著百年變局和疫情影響的交織疊加,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也在不斷探索方式方法,創新對外傳播推廣的工作思路與模式。2020年,市政府新聞辦會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創辦了首屆“愛上北京的100個理由”主題短視頻大賽,此項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拓展了傳播方式,也充實了外宣的內容,取得了良好的對外傳播的效果。目前,第三屆“愛上北京的100個理由”主題短視頻大賽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參賽作品當中,這項活動是在疫情之下持續開展對外傳播推廣工作、對外宣介北京城市形象的嘗試,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更多思考新時期外宣工作如何轉主場、轉方式、轉方向,更多研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如何提升。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智庫、專家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構建屬于北京、屬于首都的對外宣傳的智力支撐體系。
在專題研討階段,圍繞“北京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關鍵議題”這一話題,孫吉勝在題為《跨學科協同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發言中指出了國際傳播能力的五個維度,并對跨領域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傳播研究院名譽院長唐潤華圍繞《城市形象與國際傳播素養》表示媒介素養的內涵需與時俱進,指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研究所所長劉笑盈在題為《國際傳播的五個轉變》的發言中用冬奧會中指導國際傳播活動的實踐經驗,指出了當前國際傳播的五個轉變;全球化智庫CCG秘書長苗綠作了題為《加強北京人文交流,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主旨發言,介紹了全球化智庫開展二軌外交的情況,總結了當前開展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孫敬鑫作了題為《城市國際傳播能力的主要維度及北京優勢》的主旨發言,從多維度認識北京的角度總結了把握城市傳播的七個能力,并對講好北京故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鐘新作了題為《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與首都高質量發展互動關系》的主旨發言,強調了互動關系對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與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梳理了兩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并對開展思路作出介紹。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夏莉萍對與會嘉賓的發言進行了評議與總結,她表示幾位專家圍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議題,從學科協同、形象傳播以及當前國際傳播形勢的變化等維度,就如何提升北京首都的國際傳播能力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
圍繞“北京國際形象與短視頻傳播”議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傳播規劃局高級編輯、處長李宇作了題為《社交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變革與北京城市形象建構》的主旨發言,指出了國際傳播在傳受關系、流動方式、競爭格局三方面的改變,并分別從主體、渠道、內容、敘事四方面提出了北京形象構建的策略;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紅作了題為《北京城市形象與短視頻傳播策略》的主旨發言,以抖音傳播模式為例為北京城市形象的品牌化打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議;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佳航作了題為《日常生活與公共輿論互構:北京國際形象傳播中用戶短視頻的傳播效能》的主旨發言,指出了算法環境下北京國際形象傳播的新挑戰,并就北京國際形象傳播中用戶短視頻的傳播效能提出了相應策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孫振虎作了題為《短視頻國際傳播對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構分析》的主旨發言,分析了現階段短視頻傳播因渠道閉塞、傳播主體泛化、個體敘事崛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從宏觀與微觀、主體話語與個體敘事等角度提出了路徑優化策略;中國新聞網主任劉羨作了題為《中話西說借嘴發聲,跨文化講述中國故事——關于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若干思考》的主旨發言,通過對第二屆“愛上北京的一百個理由”短視頻征集大賽的分析,探討了短視頻產品如何助推北京城市形象的傳播。本場分論壇由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名譽院長唐潤華進行評議,他表示,本場嘉賓發言,就短視頻如何提高城市對外傳播、國際傳播效能做了很好的闡釋,在主體策略、內容策略、渠道策略、話語及敘事策略上要更好地實現多元化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圍繞“城市形象構建與對外文化傳播”這一議題,新華社研究院傳播戰略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文建作了題為《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擦亮北京文化名片》的主旨發言,他提出北京是對外文化傳播的排頭兵,要創新話語表達,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洪波發表了題為《北京老字號與對外文化傳播》的主旨發言,梳理了北京老字號參與對外文化傳播的具體實踐,并提出新時代進一步提升北京老字號對外文化傳播能力的方法、策略與路徑;外交學院英語與國際問題研究系系主任、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員冉繼軍發表了題為《兩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形象傳播比較研究》的主旨發言,基于文本分析的角度對兩屆奧運會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對城市形象傳播提出策略建議;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研究員王磊發表了題為《城市形象話語構建與對外文化傳播》的主旨發言,研析了城市形象話語建構,提出了城市形象話語建構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路徑與策略;清華大學出版社文化與傳播工作室主任紀海虹發表了題為《以圖書出版傳播北京形象》的主旨發言,提出以文化共識傳達中華文化精髓、融合多元文化視角進行對外傳播的路徑探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發表了題為《數字文化與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主旨發言,提出數字文化走出去應成為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新視域。本場分論壇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波進行評議,他高度評價了嘉賓的發言,并表示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城市的形象建構和對外文化傳播應該更好地回應國家、城市與公眾三方面的需求。
圍繞“智能新媒體與北京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這一議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波作了題為《塑造國際頂級城市品牌,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主旨發言,劉波通過對國外塑造城市品牌的成功經驗的學習,提出了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品牌的構建思路;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作了題為《人工智能視野下的國際傳播新特征》的主旨發言,他通過分享社交機器人對輿論場建構的相關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視野下的國際傳播新特征;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沈陽作了題為《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3.0節選》的主旨發言,指出元宇宙的引入與應用為北京城市的國際傳播態勢所帶來的改變,并提出對北京城市品牌進行三元復生的設計思路;北京第二外國語科研處副處長李朋波作了題為《旅游傳播與首都形象提升》的主旨發言,他基于旅游視角對首都國際形象進行觀察與思考,圍繞北京形象的感知和優化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中國社科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杜智濤作了題為《智能折疊與知識動員:全球風險社會的共識生產》的主旨發言,對“智能折疊”的概念進行了闡釋與擴展,并提出“知識動員”以重拾人的主體性,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博士后、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副研究員孔亮作了題為《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新理路:基于2022北京冬奧會的視角》的主旨發言,闡明了基于冬奧會視角對北京城市國際傳播新理路的觀察與分析主要體現在數字孿生、共情傳播和以城為媒三方面。第四場分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任孟山進行總結和評議,任孟山從虛實結合、人機結合、全球化和本土化結合以及思想和實踐結合的四個維度,總結了本場嘉賓的發言,并提出在數字文化經濟浪潮中,信息生產模式的變化勢必會為國際傳播及北京城市品牌的對外傳播帶來更多可能性、豐富性。
在學術研討會最后,外交學院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歐亞代表基地向與會的合作單位、承辦單位、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們表示感謝。歐亞表示,研討會充分地討論分析了新的國際傳播格局、新的技術條件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新模態、新邏輯、新理念、新路徑、新策略,會議圓滿成功,希望日后與各兄弟單位加強交流,合作進步。
李洪波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本次會議在相關領域內專家的參與和支持下,成就了一場學術的盛宴、思想的盛宴,與會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圍繞著立意深遠的主題及核心前沿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打開了進一步開展未來工作的空間和視野,效果卓著,意義非凡。
此次學術研討會為專業學者搭建起一個友好交流合作共享的平臺,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借鑒,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效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供了更多思考。(供稿:張嘉印、陳夢迪)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