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網絡作為承載信息數據的重要基礎設施,已成為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1.5萬億元。算力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為數字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12月8日—10日,2022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以線上方式召開。8日舉行的首場大會論壇上,圍繞“從網格到算力網絡:經驗、挑戰與展望”主題,多位院士直陳觀點并現場答疑解惑。
“個人看法是算力網絡已經是不需要討論要不要干,而是需要討論怎么干的問題,因為要不要干這件事情是偽命題。”北京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直言,目前,算力網絡面臨兩個難題,除了算力資源怎么封裝、怎么輸送,另一個挑戰則是延遲,特別是“東數西算”工程,帶寬夠不夠寬、延遲是不是低這很關鍵,“低延遲低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光速,點到點之間是光速的連接就是低延遲。”
鵬城實驗室在不同算力中心之間的節點互聯方面,有哪些比較大膽的嘗試?針對主持人拋出的問題,高文回應稱,鵬城實驗室正在嘗試多芯光纖直連方案。
“現在的光纖都是單芯,一個光纖的芯外面裹上保護層,把很多單芯最后捆成一大捆做成光纖,不但成本高,也很笨重,中間還有很多保護措施。”他說,團隊正嘗試把4根芯或7根芯捆在一個封裝里,用這種技術可以較為容易地實現大帶寬。
談到備受關注的低延遲問題,高文解釋說,現在很多網絡連接的延遲,是因為光纖有延遲,在真空里傳輸是每毫秒300公里,在光纖里傳輸是每毫秒200公里(因為光纖內玻璃折射而降速約1/3)。此外,還有中間路由和轉發由于軟件的處理時間造成的延遲。
“我們正在做的另一個探索性項目就是光纖里面是空心的,光如果在真空里傳播的速度是每毫秒300公里,比現在的普通光纖又能每毫秒增長100公里的速度,這就是現在努力的目標。”高文表示,盡管很有挑戰,“希望兩三年內能夠有結果。”
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院士看來,算力網絡要避免新瓶裝舊酒,不能把算力網說成是一個最大的籃子,把什么樣的技術、場景都往里放。“我理解算力網在學術上最難的,是怎樣將算力服務化。”他進而拋出觀點說,現在無論是云計算還是超算,都是按數量進行計費,能不能按照質量計費?
華為計算產品線副總裁惠濤則呼吁,產業界要加強合作,共同探索算力網絡的應用場景,構建算力網絡標準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推動建立算力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算力網絡健康發展。(記者 劉垠)
來源:科技日報